中新網西寧10月25日電 題:古稀俄國歸僑 情系中國社區
  作者郭雪媛
  一頭銀色齊耳短髮整齊地別在耳後,身穿一件有中國扣的黑底紅花上衣,腳上是一雙黑色手工布鞋,79歲的孫桂英遠看與中國老太太日常打扮無異,近看才發現她擁有一雙藍眼睛。
  孫桂英的父親孫吉順是山東黃縣人,年輕時“闖關東”前往蘇聯,認識了母親孑姆思·紐蘭。1934年,孫桂英出生於新西伯利亞,俄文名叫微拉。
  1937年,抗日戰爭爆發,蘇聯政府鼓勵境內中國人攜家屬回國支持抗日,孫桂英同父母一路奔波輾轉,從新疆哈密到甘肅酒泉、武威、蘭州,最終到達青海西寧。
  孫桂英未曾想到,自己的一生都與中國社會的社區工作緊密相系。
  1952年,行至青海西寧,從南關街居委會組長做到社區書記,直到1998年一干就是46年,現在仍然熱心於社區工作。
  “我喜歡跟人交流,希望可以幫別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”,孫桂英說,“雖然外貌和中國人不同,可周圍的居民都把我當成自家人”。
  “街道上無論誰有什麼事兒都會找我母親,她都會盡最大努力幫忙”,孫桂英的大女兒朱青雲回憶,當年母親的工作連軸轉,“24小時待命”。
  孫桂英曾照顧過六個孤寡老人。當時,住宅多是四合院結構,整個院子公用一間廁所。“他們的生活很多都不能自理,我就給他們買便盆,每天早上再來清理。”孫桂英回憶說,“如果老人住院,就把做好的飯,送到他們手裡,在旁邊守著,自己卻忘了吃飯。”
  有些老人無法排便,孫桂英就用手抹上開塞露,幫助他們排便,“護士都說我是他們的‘洋閨女’呢。”孫桂英說。
  “她心地善良,工作特別認真,對孤寡老人很孝順,就像親女兒?一樣。她的生活簡樸,我們都特別佩服她。”現南關街社區書記趙德琴說。
  孫桂英算過,她一年的工作光加班時間就有3個月到3個半月,“晚上12點以前沒睡過覺,早上4點多起床,困了就在辦公室打個盹兒。”
  繁忙的社區工作占用了孫桂英大部分時間,“白天工作,晚上做家務”大概是她一生的剪影。
  “那時候最盼望自己生病,這樣才會得到母親的關心”,朱青雲說,“但別人哪怕一點小事兒,她都特別上心”。
  “當我們成為母親的時候,才體會到她的不容易,我們自己帶一個孩子都吃不消,母親把我們9個孩子都帶大,確實太偉大了”,朱青雲感慨說,“她是我心中的英雄”。
  原南關街居委會管區民警、孫桂英的老搭檔劉躍祖說,“孩子們還小的時候,一到期末,家長會都開不過來,但就這樣工作還是一點兒沒落下,真的不簡單。”
  “我的一生都與這裡息息相關,我現在特別幸福。”孫桂英說。(完)  (原標題:古稀俄國歸僑 情系中國社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kacbgbbjmgb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